基因测序行业现状分析:我国绵羊现有存栏量达1.73亿只,约占全球13.5%
种质资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战略性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与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绵羊现有存栏量达1.73亿只,约占全球13.5%,但优良的肉用及奶用种羊仍需进口,制约了我国绵羊产业的发展和种业振兴。
目前全球大多数现代绵羊品种,特别是产毛为主的细毛羊、产肉为主的特克赛尔羊等专用型绵羊培育品种均为长尾。但长尾易引发感染性疾病,还会影响自然交配,降低繁殖率,细毛羊也会因污染导致羊毛品质降低。因此,长尾羊在羔羊阶段需要断尾。
断尾耗费人力、物力,羔羊还可能会因断尾引发感染,造成发育受阻影响生产性能,甚至导致死亡。培育不需要断尾的优良短尾绵羊品种,是世界绵羊育种的目标之一。
据中经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2022-2026年基因测序行业现状调研与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为解决种质资源这一难题,团队利用野生帕米尔盘羊与西藏绵羊杂交群体以及哈萨克羊与特克塞尔羊杂交群体,在跨物种杂交后代的非整倍体染色体重组与组装、生产性能和体型外貌相关候选基因挖掘和验证、基因编辑创制新种质资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我们利用新发现的TBXT基因突变,一方面以该突变位点为分子标记,对目前正在新疆伊犁开展的草原肉羊育种核心群进行短尾选育,显著减少了尾巴长度,为培育短尾肉羊建立了分子选育技术和育种核心群。另一方面,我们对细毛羊进行TBXT基因编辑,经过扩繁组建了基因编辑短尾细毛羊育种资源群,为培育短尾细毛羊创制了珍贵的种质资源。
研究成果为家畜育种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我国进一步加快绵羊遗传改良和新品种培育,推进种业振兴提供了新的种质资源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