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碳市场分析: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占比65%左右
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较2020年下降13.5%,重点行业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2030年前,工业领域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3部门联合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为工业领域推进碳达峰明确了时间表。
专家认为,下一步要精准把握工业领域碳达峰的关键点和发力点,通过落实重点任务和开展重大行动,高效平稳推进工业领域碳达峰。
据中经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中国工业碳市场深度调研及投资策略分析报告》显示:工业是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52.4亿吨标准煤,其中工业占比65%左右。《方案》把深度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重点任务首位,提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
在加快工业绿色低碳技术变革方面,《方案》提出,布局“减碳去碳”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低碳颠覆性技术研究,突破推广一批高效储能、能源电子、氢能、碳捕集利用封存、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
近年来,我国工业在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节能降碳也在持续显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在“十三五”下降16%基础上,去年进一步下降5.6%。要把减排的各项标准进一步明确,有效引导市场预期。同时,要有系统的配套保障支持措施。
数据显示,10年来我国累计推广约2万种绿色产品,创建近3000家绿色工厂,培育近200家绿色制造服务供应商,累计制定644项节能与绿色发展行业标准,初步形成绿色制造体系。
《方案》提出,到2025年,创建一批生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制修订300项左右绿色低碳产品评价相关标准,开发推广万种绿色低碳产品。例如,在交通运输领域,将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集中度。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