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AR行业发展前景:自2022年开始,针对消费端的AR眼镜市场很活跃
AR眼镜想要翻红,还需在相关技术领域持续创新,提升用户体验感,同时也需要出现“爆款”的应用场景。
8月2日,米家眼镜相机亮相,它不是增强现实(AR)眼镜,可它是自10年前谷歌眼镜发布以来,当下AR眼镜的“最优解”。
2012年,谷歌眼镜首次采用了AR技术,像科幻电影里的场景一样,可以把重要资讯推送到佩戴者眼前。谷歌宣称,可以利用这款眼镜进行拍照上传、视频通话、邮件处理、查询天气路况等操作。
然而,2013年4月,当这款引起广泛关注的硬件产品推向市场后,并没有点燃消费者的热情。
除了1500美元的高昂价格成功劝退了很多想要尝鲜的人之外,谷歌眼镜与其宣传相差甚远的体验感也让不少消费者失望。“发热、续航时间短、缺少‘爆款’应用等都是谷歌眼镜没有流行开来的原因。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谷歌眼镜在硬件、使用体验等方面的不完美,在短期内都是难以解决的,这也决定了其成本难以控制。
以芯片技术为例,10年前芯片制程工艺还是45纳米,谷歌眼镜使用了一颗双核心的处理器,导致眼镜发热严重,同时续航也只有1小时,这是谷歌眼镜的最大短板。
虽然谷歌眼镜是个划时代产品,但由于那时的AR技术尚未成熟,谷歌也无奈地在2015年初将谷歌眼镜项目取消了。
然而,随着AR产业的发展以及元宇宙概念的火爆,如今AR产业业内盛传着“2022年是国内消费级AR眼镜元年”的论调。
目前不少初创企业正在消费级AR眼镜市场大放异彩,很多原本面向企业市场的AR眼镜厂商也纷纷开始推出自己的消费级AR眼镜,甚至一些手机厂商也正将AR眼镜作为下一代移动终端平台开始提前布局,紧锣密鼓筹备着自己的AR眼镜。
虽然,自2022年开始,针对消费端的AR眼镜市场很活跃,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AR眼镜领域始终没能出现令人满意的消费级产品,目前行业内的标杆产品也不是针对消费端用户的产品。
据中经产业信息研究网发布的《中国AR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用户体验感是AR眼镜能否成功走向消费端用户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近眼显示技术对用户体验影响很大,但目前该技术很难在视场角、薄度、成本、亮度这几项参数中找到最优解。AR从本质上说就是将设备生成的影像与现实世界进行叠加融合。这种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光学镜片组件对微型显示屏幕发出的光线束进行反射、折射、衍射,最终投射到人的视网膜上。